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91年邓小平教给江泽民一招决定中国命运

admin6个月前讯息43

上世纪末,世界格局一夕惊变,震撼全球。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遭遇了空前打击。一时之间,种种质疑声浮出水面,中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然而,历史最终证明,中国不但成功渡过了这场危机,还一路凯歌,发展势头良好。直到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国,令人刮目相看。

而这一切,都与邓小平脱不开干系。

1991年,邓小平曾给江泽民支了一招。江泽民将邓小平的话听进了心里,也正是这个妙招,决定了中国往后几十年的腾飞命运。

邓小平究竟说了什么?他又为何要那样说?在那之后,江泽民又是如何贯彻这一妙招的?

想要了解这些答案,不妨先从中国所面临的危机说起。




在1990年代初,中国所面临的最大危机,自然是在国际上,社会主义阵营崩溃,连带着令社会主义备受质疑。而这场空间灾难,则由东欧剧变吹响号角。

二战后,原有的国际体系破裂,美苏激烈争霸,两极格局形成。大多数东欧国家都成了苏联的“小弟”,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

尽管名义上是在“冷战”,但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间也达成了微妙的平衡。然而,这种平衡最终在80年代末期被打破,而东欧剧变就是最明显的标志。

1985年,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力行改革。

多年以来,斯大林模式的后遗症始终困扰着苏联,令苏联步履维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曾承载了全苏联人民的希望,他是年轻激进的改革者,所有人都盼望着他创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崭新苏联,身为追随者的东欧各国自然也不例外。

而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新思维”占据了核心地位。为了应对体制僵化的弊病,戈尔巴乔夫提出了重要的口号,高呼要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而这一呼吁火速得到了东欧各国的响应。




但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恰恰是噩梦的开始。

在“新思维”的影响下,东欧各国开始推行政治多元化与经济市场化,没想到却最终造成了国内政局大混乱。

1989年夏天,波兰统一工人党大选失败,随后东欧各国出现了多米诺骨牌式的政治雪崩,一发不可收拾。

匈牙利与南斯拉夫的执政党就此分裂,南斯拉夫更是宣告解体,各地相继独立。而罗马尼亚的执政者则被武装暴力推翻了政权,至于民主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更是被多面夹击,执政党最终失去执政权。

东欧剧变犹如闪电雷霆般迅速,短短几年时间里,这些东欧国家无一例外的倒向了资本主义制度。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上的巨大失败,几代人的努力自此付之东流。




更糟糕的是,身为老大哥的苏联在改革中也出现了问题,自顾不暇。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仅没能挽救苏联,反而令苏联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戈尔巴乔夫没能正视苏联的实际状况,在经济改革尚未取得成效的前提下,就盲目开启了新一轮的政治改革,结果可想而知。

当浪潮席卷东欧各国时,一批激进派也趁机进入了苏联的最高权力机关。在错误的政治改革引导下,这批激进派组织了多次集会与示威活动,最终强迫苏共放弃绝对领导地位,承认了多党制。

自那之后,苏联的政治滑坡便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国,社会陷入了空前危机。

苏共二十八大召开后,苏联宣布在政治上实行议会制、总统制与多党制,在经济上推行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就连意识形态领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也被放弃。

1991年,苏联全民公投进行,七成以上的民众要求保留苏联,但戈尔巴乔夫执意宣布签订新联盟条约,赋予了一众加盟共和国独立权。

同年夏天,戈尔巴乔夫辞去了苏共总书记职务,苏共中央解散。这一年的年底,伴随着俄罗斯、白俄罗斯与乌克兰的相继独立,苏联名存实亡。

圣诞节时,戈尔巴乔夫又辞去了苏联的总统职务,一天后,苏联最高苏维埃最后一次会议举行。

在这天的会议上,苏联正式宣告解体。消息一出,举世哗然。




苏联的解体,不仅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同时也标志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一次失败。而在苏联解体后,中国成为了世界的焦点。

无数双眼睛望向中国,他们只想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中国会怎么做?

实际上,中国与苏联一样,早在80年代便开始寻求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以邓小平为主导,同样是改革,却迎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

邓小平一手缔造了改革开放的局面,让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不仅如此,伴随着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江泽民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立,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当东欧剧变酝酿于远方的土地上时,邓小平却在忙着开发浦东。

1990年年初,邓小平亲自视察上海。在这次视察过程中,他敏锐的意识到开发浦东的必要性。

因此,在回到北京后,邓小平立刻找到了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语重心长的叮嘱他们,最根本的问题,仍然是经济增长速度。

只有经济发展了,老百姓日子过得好了,国家和民族才会有未来与希望。

因此,邓小平提醒众人,上海就是中国的王牌。在邓小平的坚持下,当年夏天,浦东的开发便如火如荼展开了。

这片土地被邓小平寄予厚望,邓小平坚信,浦东的腾飞,一定会为中国带来不可思议的化学反应。




然而,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有关苏联与东欧的种种消息却如雪花般飞回了国内。原本已平息的种种争议再度冒头,先前改革开放时就有许多人不理解,现在邓小平又要搞这样的“大动作”,再加上国际形势不好,难免让不少人犯起了嘀咕。

东欧和苏联的教训摆在眼前,难道中国真的还要继续下去吗?身处乱流之中,中国又该如何自保?

面对这样的质疑,邓小平决定用实际行动来回应,他选择在1991年的开年,再去一次上海。

彼时,朱镕基正担任着上海市市长与市委书记的职务,1月28日晚上,他怀着忐忑的心情接到了邓小平。邓小平顾不上休息,便让朱镕基向他汇报上海目前的情况,并给予了指点。

当谈到国企改革的问题时,邓小平皱眉,直截了当的批评道,这个问题抓晚了。

他告诉朱镕基,想要搞活国企,就算大中型企业冒点风险也必须干,哪怕有点通货膨胀也一定要干。

透过现象看本质,邓小平已经意识到,那些积压着的产品已经占用了太多流动资金,这个问题不解决,国企很难“活”起来。

邓小平的这次访问发生在春节期间,然而他顾不上过节,大年初四一到,便精神奕奕的来到了新锦江大酒店。

电梯缓缓上升,最终定格在了41层。




平日里,这是一间旋转餐厅。站在窗边,可以轻松俯瞰上海。而在邓小平到来的时候,餐厅里出现了两张不一般的地图,邓小平缓缓走到地图前,凝神细看。

这两张地图各有侧重,一张绘制了上海全貌,另一张则着眼于浦东新区。在浦东新区的地图旁,还摆着浦东开发的模型。

邓小平看得很是认真,一边看,一边还不忘叮嘱朱镕基,对于开发浦东这件事,不要有一丝一毫的动摇。

听见邓小平这么说,朱镕基犹如被喂了一颗定心丸,开始进一步向邓小平汇报。

说着说着,邓小平甚至有些惋惜。

他告诉朱镕基,当年应该早些在上海设置经济特区。

在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时,地理位置是主要的考量,从而忽略了上海的人才储备。不仅如此,上海的地理条件实际上也十分优越,拥有着辐射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能力。上海的同志们将话听了进去,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将上海建设好。

随后,邓小平话锋一转,笑着说这也是好事,有深圳等地在前探路,上海也能更好的吸取经验教训。




邓小平此行,除了注重浦东的开发外,更是一再强调了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

他告诉朱镕基等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金融盘活了,那么全盘皆活。不仅如此,上海是全国金融的表率,只有上海好起来,中国的金融才有未来。

而在这次上海行之中,邓小平说过的最多三个字,就是不要怕。

实际上,同样的话邓小平也曾在北京提起过,那时他说话的对象并非朱镕基,而是江泽民。

国际局势并不明朗,中国究竟何去何从,改革开放还要不要继续,又要继续到何种程度, 实在是令人焦虑。

但是,邓小平却给江泽民指出了一条明路,正是这个妙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从而令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邓小平告诉江泽民,坚持改革开放, 才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他一再强调,改革开放政策不变,几十年不变,一直要讲到底!

在上海时,邓小平的鼓励也从未停止。他说,无论是什么样的事情,总需要有人来第一个尝试。

既然试了,就要做好失败的准备,可是纵然失败也没有关系,任何崭新的道路,都是在失败中开拓的。




临走前,邓小平更是给朱镕基提出了“死命令”。

上海人民的思想要解放一些,步子迈得更快一些, 胆子更要大一点。朱镕基连连点头,心中彻底安定了下来。

那么,邓小平支的这一招引发了怎样的争议?江泽民又是如何将这一招贯彻执行的?中国的命运,又发生了哪些改变?

实际上,在邓小平离开上海后,一场围绕着“皇甫平”的争论便拉开了序幕。

邓小平来上海,本身就是一种态度,正如他叮嘱江泽民的那样,改革开放势在必行,不应该有半分动摇。

尽管国际上的局势并不明朗,但邓小平依然选择大力推进改革,既然如此,免不了经历一场大讨论。

二月中旬,一篇名为《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的文章横空出世,作者皇甫平详细阐述了改革的必要性,准确传达了邓小平在上海的讲话精神。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解放日报》共刊登了四篇皇甫平的文章,一篇比一篇震撼,瞬间点燃了舆论界的讨论热情。

著名的姓社姓资问题,但诞生于这一时期。

远在北京的江泽民遵从邓小平的叮嘱,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只有及时了解全国思想的最新动向,才能更好的推进改革开放。




另一边,《解放日报》收到了如潮水般的读者来信,有的人大力夸赞,也有人极力指责。负责这一系列报道的正是《解放日报》的总编辑周瑞金,人们对于改革的讨论热情甚至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

多年后,周瑞金回忆往事,颇为感慨,说从未想到这几篇评论会招致如此猛烈的火力攻击!

《解放日报》也并没有偃旗息鼓,放弃与淡化这些争论,反而换了个“吉放文”的笔名,继续参与思想大论战。

这场争论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就在苏联解体的第二年,邓小平便启动了南巡。这场南巡掀起了改革开放的第二轮高潮, 更是将中国的发展推上了新一层的台阶。

与此同时,江泽民也开始发力。

他没有忘记邓小平的那一记妙招,由此成为了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最忠实的继承者与发展者。

在1992年的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要以上海浦东的开放开发为龙头,以它为基点,来开放长江的沿岸城市。

毫无疑问,这正是邓小平的谆谆教导。江泽民还强调,整个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都有赖于上海的开放。




因此,上海必须尽快成为国际金融、贸易与经济的中心之一。

正是这段话,为上海的深化改革与开放一锤定音。而现在,上海的发展有目共睹,再度印证了邓小平当年决断的正确。

江泽民不仅继承了邓小平在上海问题上的主张,更是将坚持改革开放的妙招应用到了全国。

一方面,经济特区的建设不断加强,它们既是中国的对外窗口,又是经济的试验田与排头兵。因此,江泽民一再强调,特区的优势除了灵活的政策外,还应该调整内部的经济结构,引进出色人才,令改革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也被提上日程。中西部地区基础交通建设日益完善,扶持政策相继出炉,江泽民敏锐的抓住了机遇,多次前往西北地区,亲临现场规划发展。

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江泽民更是进一步拓宽了外商的投资领域,外贸体制改革也如火如荼进行,就连境外投资也不甘示弱,取得了相应的成绩。




而这一切,同样也与邓小平的一句话有关。

邓小平曾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全球化是不可违逆的浪潮,中国想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主动加入,积极争取。而在和平崛起的道路上,开放的心态必不可少。

在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回忆往昔,邓小平的话犹在耳畔。于是,他向全国人民宣告,中国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永远投向世界的目光!

最终,中国向历史与人民交上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改革开放的成就有目共睹,而中国的崛起,更是世界共产主义阵营的一次飞跃。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大背景下,邓小平的胆识、魄力,当真令人敬佩。而江泽民的继承与发展,同样充满远见。

有了改革开放的妙招,中国不但挺过了这次共产主义世界的危机,更谱写出了属于自己的华章。

正如江泽民在新世纪到来时所说的那样,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将坚定的执行改革开放政策,沉着应付,有所作为。

时代的风浪永不止歇,但中国这艘巨船定会勇立潮头,迎浪而上,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李淑兰,郭如瑾.江泽民对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新发展[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2,(第3期).

2、潘治富.永远投向世界的目光──试论江泽民对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继承、实践和发展[J].世纪桥,1999,(第6期).

3、余玮,吴志菲著. 邓小平的最后岁月[M]. 成都:天地出版社, 2019.01.

4、沈敬.从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来看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J].文学界(理论版),2012,(第3期).

5、吴玉才,杨荣主编.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7版)[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20.01.



来源:全民历史观

相关文章

没想到,逐渐“消失”的主持人孟非,已经走上了另一条大道

孟非,作为曾经的“江苏‬名嘴”,曾‬凭借《非诚勿扰》成功坐上“江苏卫视一哥”宝座,一度‬大红大紫‬,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孟爷爷‬”。然而‬,如今‬的孟非,却‬仿佛在娱乐圈成为了“隐形人”,近一‬...

大使馆紧急提醒!中国公民,立刻撤离

近期,中非共和国外省安全事件频发,已出现多起针对外国矿企工人的恶性安全事件,造成人员伤亡。鉴于当前外省地区安全风险,中国驻中非大使馆再次郑重提醒旅中非中国机构和公民以及有意来中非的中国公民严格遵守中国...

71年贺子珍在青岛休养,江青得知后问秘书:我们在一个城市合适吗

#历史开讲#贺子珍和女儿李敏等晚年,贺子珍的身体情况很不乐观,好些时,她就回到湖南路262号家中住;不好时,就及时就住进华东医院治疗。1984年,贺子珍的健康再次出现了问题,不得不住进华东医院进行医治...

毁人三观的“群魔乱舞”,真的该好好整治了

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啊!太毁三观了,每一幅都颠覆我们的认知和三观。都说人要有人样,年轻人要有年轻人的朝气蓬勃,老年人要有老年人的知性优雅,再不济就做个正常人吧。他们是人吗?简直就是一群妖魔鬼怪,年纪一大...

北漂女子住天津去北京上班,每天花4小时通勤:一个月通勤费2318元,主要是不想和孩子分开

3月23日,根据白鹿视频援引搜狐千里眼报道,米女士每天从天津去往北京上班,来回往返通勤花费近4个小时,一个月通勤费用2318元,引发广泛关注。米女士介绍称,自己从天津到北京上班地点,单程通勤时间是2个...

91年邓小平派人请张学良回大陆,张:回大陆可以,但我有三个要求

1991年,在邓小平授意下,吕正操远赴美国,请张学良回大陆。得知来意后,张学良非常焦虑。一方面,他思念故乡,想回大陆;另一方面,他怕回去后,麻烦太多。于是,张学良回复:“回大陆可以,但我有三个要求。”...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